• 联系电话: (微信同号)
  • 在线QQ:44029607
首页 > 企业内训
教师要做研学旅行先行者
来源:发布时间:2018/3/10浏览 :1358
 

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是研学旅行的决策者,那么教师就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、组织者和评价者。因此,要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真正开展起来,教师必须先行。

怎样才能让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先行一步?从目前实际情况看,要努力解决四“变”的问题:

变无意识为有意识。近年来,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和课程改革的深入,一些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国防教育、社会实践、远足等活动,一些教师利用节假日旅行,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也经常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。所有这些活动相对于系统的研学旅行来说,都处于无意识状态,但却都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重要资源。如果稍加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如何才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到“有意识”研学旅行呢?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,使《意见》精神家喻户晓并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头脑中,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;另一方面应加大培训力度,在各部门出台研学旅行细则的基础上,把培训内容渗透到国培、省培、市培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,让各级各类教师都了解、掌握研学旅行的目标、内容、方法和途径。

变碎片化为系统化。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《意见》,已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为“四个感受”和“三个学会”,即:感受祖国大好河山,感受中华传统美德,感受革命光荣历史,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;学会动手动脑,学会生存生活,学会做人做事。对于这些教育目标和行为,几乎每一所学校和班级都开展过活动,都有过教育实践,但多数都处于单项或碎片化状态,缺少系统性。

如何才能达到研学旅行系统化?重中之重就是分区域、分学校、分学段编制研学旅行方案。需要注意的是,研学旅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,但都要体现出“集体旅行”“集中食宿”“研究性学习”“旅行体验”“学思结合”“知行统一”等研学旅行的标志性特点。

变活动性为课程性。《意见》明确指出,研学旅行要避免出现“只旅不学”或“只学不旅”现象,而避免出现此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课程活动化。一方面应按照《意见》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,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、地方课程、校本课程等有机融合;另一方面应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设计,要有目标、有内容、有实施办法、有评价。而要做到这些,最重要的是教师先行先试。

变单一性、随意性为综合性、基地化。当下部分单位和学校捷足先登搞了一些游学活动,一些部门和地方也筹建了一批“爱国主义”“国学”等不同内容的教育基地,还建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校外活动基地——青少年活动中心,但相对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标和要求来说,仍显单一和随意。

如何破解这个难题?不妨先联合旅游、交通等部门从建立“教师研学基地”开始,在获得经验之后,再逐步向学生层面渗透推广。